離職了,然後呢?7 年後高薪上班族老實說《今天,就過喜歡的日子》

上次更新:8 4 月, 2024
離職比較可怕?還是不離職比較可怕?

如果要以一句話形容這本書,我會說是本透過人生實驗,拋下既定價值觀,找到適合生活方式的書。⁣

作者布蘭達&維尼一對雙胞胎姊妹,本來都是金融業的高薪上班族,由於上班實在太痛苦了而辭職,先後經歷過整理師、網頁設計和線上教學,現為作家和 Youtuber。

我很喜歡推薦人暢銷作家曾彥菁的推薦:布蘭達與維尼的生活,就像是由一個個小型實驗串接起來,從「人需要固定的住所嗎?」、「一定要一日三餐嗎?」等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問題出發,經由一次次試驗,發覺自己的邊界。生活的可能性,就這樣一點一滴被打開了。

誰適合看這本書

  • 擔心離職會沒錢的人
  • 擔心老了生病沒錢看病、吃藥的人
  • 完美主義、總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人
  • 急性子、什麼都想現在、立刻、馬上的人
  • 被原生家庭情緒勒索的人
woman in red long sleeve shirt sitting on chair while leaning on laptop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com

離職比較可怕?還是不離職比較可怕?

知道她們的離職經歷後,很多人常常問她們:我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但又不敢離職,該怎麼辦?

我覺得維尼和布蘭達的回答很發人省思,提供了「不離職」的隱憂。不離職除了內心困擾健康問題可能對你的人生導致更加深遠的影響外,變動無常的環境也無法保證工作能夠永遠不變。

💡延伸閱讀:

當裁員潮來襲,除了認真上班,你還能問自己 3 個問題《大人的周末創業》

主管好煩、職場好難?外商資深協理的 9 個求生指南《職場神獸養成記》

為什麼你這麼努力,卻越來越難找到工作?《就業的終結》:你的未來不屬於任何公司

比較起來,她們反而更擔心人生短短幾十年,如果把時間都耗在不是真心喜歡的事情上,那一輩子都過完了,還沒有把所有想做的事都做完,怎麼辦?

好,我們都承認不離職也很可怕了,但是還有好多值得擔心與憂慮的事情,譬如對沒有錢的恐懼?如何面對親友的期望以及自我要求?

說來說去,都是執著,對於各種既有價值觀的執著。而《今天,就過喜歡的日子》對我來說,是一本實踐如何放下執著的紀錄。

我將書本內容以金錢家人自我要求焦慮等四種執著和你分享。

各種執著

對金錢的執著

很多人透過追求財富自由,來獲得人生自由。但也有很多人為了這份自由,卡在必須追求財富的痛苦中。」 ⁣

每個人都怕錢不夠用,布蘭達與維尼分享親身經歷,說明真正的問題不是沒有錢,而是對沒有錢的恐懼

離職七年來,雖然每月的現金流量比之前在銀行工作時低,但生活卻更加幸福、快樂和平靜。她們感覺像是成功馴服了內心的野獸,能夠和自己和諧共處。

她們還發現,一旦將焦點放在對生命和未知的恐懼上,反而會增加許多健康相關的支出,像是醫療費用、保險、投資理財、保健食品等等。如果我們能改變核心觀念,就能解決很多相關問題,不僅覺得物超所值,還能感到生活更充實。

不妨檢視一下,每次準備支出錢時,背後隱藏的思維或信念是否合適。這可能是幫助你找出「錢都花去哪了?」的真正關鍵。

我們活在當下,並不是因為有錢,而是因為不再為錢煩惱」,維尼和布蘭達以一句話總結自己的心境。

錢只是副產品,而不是生活的終極目標。

woman sitting in front of macbook
Photo by energepic.com on Pexels.com

對家人期望的執著

面對家人,你曾經不自覺地將高標準投射在他身上然後期望他按照我們的期待行事,扮演特定的角色嗎?

每個人都會經歷辛苦、痛苦,也會犯錯,而且都有自己人生中的難題。但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包括媽媽。布蘭達與維尼認為其實沒有誰需要為了別人的期待而改變自己,也不應該被困在特定的模式中。

媽媽其實並不需要非得符合傳統的母親形象,她只需要成為她自己想要的樣子就好,就像我們一樣。

畢竟沒有人需要為他人的人生負責,也不需要過多度擔心別人的生活,包括父母和子女。儘管是一家人,但每個人仍然需要對自己的人生做出負責任的選擇

💡延伸閱讀:

被情緒勒索了嗎?心理師老實說:劃清情緒界線,才是真的愛對方《關係黑洞》

總是追求和諧與過度配合嗎?也許是「內在小孩」在刷存在感《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

透過與內在小孩對話,成功克服搭機恐懼。臨床心理師教你改寫人生劇本《重建生命的內在模式》

情緒困擾是天生的嗎?或是「創傷症候群」在作怪?《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對自我要求的執著

相信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應該都希望可以透過自我成長,變得更快樂。但可能正是這種對自我要求的執著,讓我們充滿壓力。

我想和你分享一個在《今天,就過喜歡的日子》中關於調整心態和生活觀念的想法。當你一開始追求某些目標時,經常會發現外在的結果不盡如人意。但這其實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漸漸明白如何調整心態享受當下的工作和旅程,而不是只為了追求短期目標。

例如布蘭達與維尼在一開始也覺得力不從心,無法同時應對工作、運動、飲食和人際關係等多個方面的自我要求。後來總算接受每項事情都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而不再逼自己面面俱到。

她們學會了在做決定之前,先問問自己:這是真正來自內心的渴望,還是只是因為金錢的誘惑?而不再勉強自己去追求所謂的「應該」

不需要現在就離職、好好吃飯、開始斷捨離,而是聆聽內心的聲音,選擇當下真正想要追求的事情。生活中的目標也不需要緊緊追趕,自然的安排往往能帶來最好的結果。

woman walking on fence
Photo by Sebastian Voortman on Pexels.com

對憂慮、焦慮、擔憂的執著

布蘭達與維尼相信:人的意識和情緒是影響身體健康的最主要關鍵

當一個人抱持著深信自己只要隨著年齡的增長就必定會衰老、體弱、病痛連連,就如同安慰劑效應一般,一直不斷地在加強這個信念的能量,因此變老、衰弱,甚至得病的事若沒發生,反倒有點奇怪。

「如果需要在當下犧牲確定的幸福跟快樂,去換取那個不確定的未來,對我們來說不太值得」。於是她們決定不購買任何的保險、幾年來也沒看過醫生和吃藥。因為不願意將意念放在會讓自己生病或發生意外的預期上,而只想把時間與金錢都用來體驗生活,直到離開地球。

💡延伸閱讀:《鬆綁你的焦慮習慣》6 個發現以及 4 個行動方案

結語:行動方案?

離職七年之後,布蘭達與維尼過得很好。她們驗證了:改變一項核心觀念,就一下同時解決許多連帶問題。因為放下對於金錢、他人想法、人際關係的執著,過往的「問題」也都迎刃而解。

現在,她們持續過著喜歡的日子。

讀到這裡,你是不是很期待有什麼行動方案,可以馬上放下執著和恐懼?

我的答案是沒有。

反思自己對於什麼都要有結果、有進度的習慣,也許正是執著的根源

於是我允許自己只是沉浸在維尼和布蘭達的人生紀錄中,帶著一顆好奇心聽故事,頂多加上自己的分析和見解,而不是想各種行動方案。

你喜歡現在的日子嗎?如果喜歡,很好。

不喜歡?不妨當作是一份禮物吧。就像維尼和布蘭達說的:

「我們走過的每一段路似乎前後都完美的彼此銜接,回頭看時,就會明白原來每件事都有意義。」

你準備好人生實驗了嗎?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