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人生指數成長?矽谷傳奇的 10 個人生智慧 《納瓦爾寶典》

上次更新:9 4 月, 2024
從移民到天使投資者,Naval Ravikant 對財富、關係和知識複利的見解

Naval Ravikant 9 歲時跟著父母從印度移民美國,一家人日子過得辛苦。 爸爸是藥劑師,但因為學位在美國不被承認,不能執業,只好去五金行工作。

Naval 也曾打過黑工,在貨車後面搬貨。 內向的個性加上移民背景,Naval 的童年沒什麼朋友,下了課就往圖書館跑,書是他最好的朋友,也養成了一輩子的閱讀習慣。

長大後,他成為一位天使投資者,靠著精準的判斷力,早期投資了 Uber 、Twitter 等公司,從此致富。

我把書中有感的內容,以及其他作家是怎麼用不同方式,說同一件事,一次整理,跟你分享。

複利

「人生中所有回報,無論是財富、關係或知識,都來自複利」。
(All the returns in life, whether in wealth, relationships, or knowledge, come from compound.)

複利=會自己長大。

  • 生利息,利息又生利息,你越來越有錢
  • 口碑一傳十、十傳百,你客人越來越多
  • 知識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你的知識宇宙越來越龐大

只有持續投入,輪子才會越轉越快。

作家 Mark Levy 善於激發學生的寫作創意。在《Accidental Genius》(自由書寫術)提到,「培養寫作習慣」是他永遠有寫不完題材的秘訣。

持續投入,在長時間累積意想不到的複利。

正和遊戲

「創造財富是一項正和遊戲,地位是零和遊戲」
(Wealth creation is an evolutionarily recent positive-sum game. Status is an old zero-sum game.)

正和遊戲:我們一起把餅做大。
零和遊戲:有人贏、有人輸。

Naval 認為我們應該玩正和遊戲,創造財富,遠離零和遊戲。

  • 創業:創造解決方案,解決問題。有困擾的人和投資者都受益
  • 教育:分享自己知道的事,讓疑惑的人得到解答、你懂得更多
  • 技術創新:改變人類生活,對大家都好。譬如網路、手機

作家愛瑞克曾在《內在原力》提到「無限思維」:「生命是長期而持續地累積,超越自己比戰勝他人更重要」,因為這世界很大,大到足以容納所有人的成功。

槓桿

程式和媒體是新貴階級手中的槓桿,讓你睡覺的時候也在賺錢」。
(Code and media are the leverage behind the newly rich. They work for you while you sleep.)

玩翹翹板的時候,你坐一邊,對手坐對面。你找對支點,就撐起他了,無論是瘦是胖。

這是槓桿,花一樣的力氣,得到更多結果。

攤開各種商業書,幾乎都談到「規模化」(Scalable)。

  • 顧問透過電子報,從 1 次只能幫 1 個人解決問題,變成無數個
  • 作者透過社群媒體,文章從 10 個人讀,變成無數個
  • 老師透過教學影片,一堂課從 50 位學生,變成無數個

而 Naval 用了「槓桿」,很精妙,讓人覺得充滿力量,彷彿可以舉起地球。

致富的關鍵是槓桿,因為槓桿的複製是沒有邊際成本的。

快樂

「快樂是一種能力,可以靠學習獲得」。
(Happiness is a highly personal skill that can be learned, like fitness or nutrition.)

Jill Bolte Taylor是一位前程似錦的哈佛腦神經科學博士,卻在事業蒸蒸日上的 37 歲那年中風,左腦被血液淹沒、只剩下右腦,失去語言、文字,花了 8 年的時間逐漸康復。

她在《全腦人生》提及這段經歷,發現「只要有意識的停止運行舊迴路的習慣,快樂一直都在。」

獨特知識

「收入=責任感+槓桿+獨特知識」
(Income = Accountability + Leverage + Specific Knowledge)

問題是,怎麼找到「獨特知識」? Naval 說「獨特知識」不好訓練,否則別人就會取代你了。又說要追隨你的好奇心,而不是跟風。還說「獨特知識」通常有高技術性或創造性,無法外包或自動化。

以上聽起來都很玄。

直到這句:「獨特知識」的特徵是對你來說是玩樂,對他人來說是工作

這有一個重要觀念:「有人會對這件事付錢」。

譬如你很會彈吉他,但還不夠,因為會彈吉他的人很多,為什麼人家是付錢給你,而不是其他人?

所以你需要「意見回饋」。 發現人們是:

  • 對你怎麼學會彈吉他感興趣,所以你開課
  • 喜歡你的創作,所以你寫歌
  • 其實只要看到你彈吉他就開心,所以你當明星

相反的,如果沒有人給你意見,也沒有人想為這件事付錢。那麼即使你天生神力、樂此不疲,也很難創造收入。(譬如我每次玩猜歌遊戲都贏,但沒用)

尋找「獨特知識」的過程,就像烤麵包。 要先篩選麵粉,用一個洞比較大的篩子,將結塊的麵粉去除。再用洞比較小的篩子,篩出夠細的麵粉。然後做成麵糰、重複拍打,最後送入烤箱,直到成品出爐。

我們可以先觀察自己有哪些獨特知識的「麵粉」,藉由蒐集意見、篩除不合適的,接著選定賽道、琢磨技巧,再結合槓桿,打造收入。

以上是 Cal Newport 在《深度職場力》談到如何創造美好職涯時,談到的「財務可行性」。

目標

設定系統,而不是目標」。
(Set up systems, not goals.)

與其設定目標,不如打造一個讓目標容易達成的環境,也就是「系統」。

原子習慣》的作者 James Clear 認為,目標可以提供方向,但長期而言,擁有一個系統才能持續前進。

目標跟系統有什麼不一樣?

  • 目標是寫一本書,系統是每天寫作
  • 目標是跑馬拉松,系統是每周訓練
  • 目標是買房子,系統是每月儲蓄

時間

「忙碌的行事曆和心靈,會害你不能做大事」。
(A busy calendar and a busy mind will destroy your ability to do great things. )

Oliver Burkeman 是英國專欄作家,專門寫生產力。卻發現各種時間管理方法,只是讓人活得越來越焦慮。

「追求生產力讓我們像隻鴕鳥,不願面對現實」,他領悟出「時間管理就是人生管理」。在《人生四千個禮拜》寫下:「試圖掌控未來,是拒絕承認我們時間有限」。

如果想要做大事,需要留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給自己。

健康

「健康 = 運動 + 飲食 + 睡眠」
(Health = Exercise + Diet + Sleep)

楊定一是一位醫師,但在埋首研究的日子裡,他發現很多醫學研究和「一個人是否健康」沒什麼關係。

他認為健康指的是身、心、靈,而不只是單一器官。與飲食、運動、情緒管理、呼吸、思想都有關係。 接著發展出一套理論,稱為《真原醫》(Primordia Medicine)。

自由

年輕時的 Naval 認為自由是「外在」,像是想去哪就去哪、想幹嘛就幹嘛。隨著年歲漸長,他珍惜「內在」自由,譬如情緒不受影響、不胡思亂想。

大腦應該是僕人,我不應該被它控制」。
(The mind should be a servant and a tool, not a master. My monkey mind should not control and drive me.)

人生的成功並不只需要聰明才智和埋頭苦幹,《紐約時報》作家 David Brooks 在《社會性動物》中提到:「情緒才是人類的思考中心」,想活得幸福,必須學會控制情緒專注力

競爭

「用獨一無二來擺脫競爭」
(Escape competition through authenticity.)

如果你感覺到自己在和人競爭,是因為你在模仿。更好、更快、更大,總之,其實還是跟別人一樣。 你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人比你更懂得如何做好你。找到你的獨特性,沒有人能在你的類別跟你競爭。

Nicolas Cole 在《Snow Leopard》提出,擺脫競爭最好的方法是「創造類別」。譬如:

  • J.K.羅琳寫《哈利波特》創造「少年」奇幻文學,而不是《魔戒》的「大人」奇幻文學
  • Ryan Holidays 創造《每日斯多葛》,在多到滿出來個人成長書籍中闖出一片天
  • 畢卡索創造《立體派》(Cubism),終於不再跟梵谷的《印象派》比較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