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閱讀和寫作以來,曾經看過不少內向者提出疑問,無論是在生活、職涯、找到自己、更自信,或是如何讓自己被看見。
我盤點讀過的書中,發現許多答案就在書裡,因此整理成這篇文章,以問答的形式分享給你。在這篇文章中你能在短時間內知道超過 20 本書各自在說什麼、以及是否能解答你的疑問。
如果覺得可能就是你在找的,可以點進去看閱讀筆記,或是找書來看。
希望對你有幫助。
快速連結
情緒管理與自我療癒
我常常生悶氣,都快得內傷了,該怎麼辦?
你不是愛生氣,而是情緒字彙太少。
憤怒的背後可能有很多種情緒。看似易怒,其實不是單純的愛生氣,而是夾雜失望、難過、傷心、自卑等各種情緒。生氣就好像冰山一角,如果能潛到水下,就能看見全貌。
就像喉嚨痛,不一定是感冒,也可能是扁桃腺炎、流感等因素造成。如果只專注在喉嚨痛症狀本身,而沒有對病因著手,可能白白吃了許多沒有用的藥。
但是我們不能只是坐在那裡等著被別人理解,從自我了解開始務實多了。能夠認識自己的情緒,才會不被情緒所控制,也才能夠學會健康的與他人連結。
💡他怎麼又抓狂了?3個步驟挖掘生氣底下的情緒,與人建立真實連結《心的地圖》
如何面對恐懼?
也許是你的「脆弱不安」(Vulnerability)人生困境正在作祟,覺得大禍就要臨頭了。
《重建生命的內在模式》針對每一種人生困境都作深入探討、詳述解決方案。步驟如下:
- 將人生困境貼上可辨識的標籤
- 了解人生困境在童年時期的根源
- 建立和人生困境相反的情境
- 寫信給造成你人生困境的對象
- 鉅細靡遺檢視困境模式
- 打破模式
- 保持努力嘗試
- 原諒父母
💡透過與內在小孩對話,成功克服搭機恐懼。臨床心理師教你改寫人生劇本《重建生命的內在模式》
如何在面對失落、傷心時自我療癒?
如果在路上看到人發生車禍了,我們總不會拿張椅子坐在旁邊,等傷者自己爬起來,認為他自己會好吧?那為什麼面對心靈的傷痛,人們消極地想推給時間、或不處理?
時間本身並沒有療癒功能,能幫助你終結傷心的,是你在這段時間內所做的事。
💡失戀怎麼辦?傷心專家教你用書寫療傷《一個人的療癒-真正的放下,是你不介意再度提起》
如何保持情緒健康?處理情緒,避免陷入壓力和沮喪
有位過胖的女士,曾經加入減重計畫,並進行了縮胃手術,減少了四十三公斤的體重,本來大家以為她的肥胖問題已經解決。令人意外的是,過了不久這位女士開始有自殺傾向,為了控制自殺的念頭和行為,又轉進精神病院進行電擊治療。
深入了解後,才知道這位女士曾經遭受強暴。她說:「肥胖讓人看起來沒有吸引力,但那就是我需要的樣子」。
有時候我們如果錯誤的將解決方法當成問題,不僅得不到治療效果,甚至會衍伸其他問題。在上述案例中,其實肥胖是女士為了避免再度被強暴而得出的解決方案,在不了解情況的外人看來,肥胖卻是一個待解決的問題。經過手術後,問題看似解決了,其實反而讓真正的問題以其他形式表現出來。
「沒有人能治療戰爭、虐待、強暴或任何一種恐怖事件,已經發生的事情也無法倒帶、取消。但你可以處理創傷在身心靈留下的印痕」。
要達到復原,有幾個目標要達成:
- 找到讓自己鎮靜、專注的方法
- 在面對恐怖記憶的時候,保持鎮靜
- 讓自己全然活在當下、和他人建立關係
- 不需要對自己保守秘密
創傷之所以能解決,是因為受創者有能力運用自己的想像力,並重寫長久困住他的場景,於是果斷的自我領導行動取代了無助的被動。
💡情緒困擾是創傷症候群影響還是怪罪基因?《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如何拒絕情緒勒索?
我們跟家人或伴侶之間常常會有情緒界限不分明的問題,會覺得對方不高興了、有負面情緒是我的責任,所以我要趕快想辦法讓他好起來。
這時我們通常就會趕快去想問題的解決方法,但是事實上我們要認清的是,「對方的情緒不是我的責任」。我不需要讓對方趕快好起來,對方也沒有「趕快好起來」的義務。
他其實也有「處在情緒中」的自由,我們能做的就是去陪伴處於這個狀態中的他。
💡被情緒勒索了嗎?心理師老實說:劃清情緒界線,才是真的愛對方《關係黑洞》
如何放下完美主義?
比起「完美」,我們其實更需要「完整」
很喜歡蘇心理師說:「我們既平凡,也獨一無二」。還記得《小王子》中,小王子第一次遇見五千朵玫瑰的時刻嗎?當他發現原來自己悉心照護的玫瑰,其實一點都不特別,他恍然大悟,世上還有這麼多驕傲的玫瑰。
我們都是那五千朵玫瑰中的其中一朵,如果把自己拆解成一小塊一小塊,去和他人比較,一定會失望,因為總是有人比自己聰明、漂亮;但另一方面,世界上卻又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種原廠設定,就像狐狸說的「你在玫瑰身上所花費的時間,讓你的玫瑰變得如此重要」。如果你用完整的自己看待世界,會發現,比較基準完全消失,因為太不一樣了,無從比起。
因此,追求「完整」而非「完美」,既擁有平凡,也擁有獨一無二,如果我們能馴服自己的內心,花時間了解、關愛與接納自己,就能同時感受平凡與獨一無二的美好,無須在兩者間苦苦掙扎。
社交、生活和關係
要上台發表腦袋一片空白,該說什麼才能言之有物?
突然被叫上台說話,你該怎麼辦?
「年度工作報告」要怎麼準備,才不會像流水帳?
當你需要第一時間對陌生人解說一件事或一項商品時,該怎麼做?
無論你是自雇者、創作者、業務,或者上班族,一定都會碰到。「輸出」(在這裡也包含「表達」),在這個時代,已經成為一項必備技能。
碰上各種情境時只要記住這三種類型框架,不只可以幫助記憶,還能夠更靈活運用。分別是數字型框架、角度型框架和解決方案型框架。
💡記住這 3 類框架,無論開會、簡報、發言,人氣專欄作家教你講重點《高產出的本事》
想改善和父母的關係,但不知道怎麼開口?
你難道都不好奇爸媽是怎麼長成今天這個樣子的嗎?
年輕時的他們,有過什麼夢想?
又曾遇過什麼人,在生命旅途中藏下彩蛋。
從他們的生命故事中,你可以逐漸理解自己是如何被生養的,以及如何成為現在的模樣。這些過程,更能理解他們、也更了解自己。
你可以打開一則筆記,從每個禮拜問三個問題開始,慢慢展開這段對話。如果你願意和我分享你的看見,我會非常開心!
回憶是很不牢靠的,如果不做點什麼,我們如何追得上失去的速度?
💡拒絕金魚腦!善用書寫,理解他人、了解自己《解憂書寫:用文字和自己談心的 21 個練習》
害怕被拒絕?如何改變心態、準備談判,達到更好的結果
被拒絕彷彿是一種很嚴厲的對待,接著會開始自我反省,覺得一定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害怕被拒絕,相對的也就害怕拒絕人。
這種不擅長說「不」的文化並不是只有我們有,根據我不負責任的統計,許多亞洲國家(包含印度、日本、泰國等)、阿拉伯等也都有這樣的習慣。我曾經訪問過來這些國家的同學,是什麼原因讓他們不說「不」?得到的答案是:「這樣很不禮貌」或者「有點粗魯」。
在華人的文化中,強調團結、合作,因此說「不」好像就牴觸了這些目標。但你知道其實談判專家最期待聽到「不」嗎?他們知道通常對方說「不」之後,接下來才是真正的談判。
常在社交場合感到不安,如何減輕焦慮?
「你吸毒嗎?」我指的毒不只是毒品和酒精那種毒,也包含生活中的有害物質,譬如焦慮。
焦慮是許多人都有的困擾,正逐漸侵蝕我們的生活。
焦慮不只是有害,也是一種習慣。
任何習慣的養成都是因為會讓我們得到獎賞,譬如狗狗知道看到球,撿回來,得到肉乾。
我們的祖先也知道在野外碰到野生動物,第一件事情是決定要打還是要跑。
打獵,就能取得獵物餵飽自己。
如果不打獵又跑得不夠快,就會成為獵物,成為別人的食物。
到了現代,各種環境的變化卻讓我們擔心成癮了。
焦慮變的像野火,無時無刻都想找生活中的任何東西來燃燒。
幸好,人跟動物幾千年以來的演化機制從未改變。
只要明白大腦如何運作,就能重新改寫,建立新習慣。
想要打破壞習慣迴圈,光靠意志力是沒有用的。
唯有讓大腦自己發現「執行某個壞習慣所得到的獎賞並不划算」才行。
而好奇心則是一切的驅動力,它能幫助我們發現新資訊並行動。
培養好奇心,要從自我覺察開始。
藉由好奇心啟動的這些覺察,讓大腦的習慣迴圈重新評估,改寫新習慣。
讓我們隨時提醒自己活在當下,因為焦慮不會帶走明天的麻煩,卻會奪走今日的平靜。
如何在社交場合感到更自在?
內向者不太習慣參加陌生的社交場合,如果碰上了不太想去的活動,先問問自己以下問題,釐清參加目的是為了交差、開眼界,還是在工作上或人生中更好的發展?
- 非去不可的理由?
- 主辦單位是誰?誰會去?多少人?
- 活動與我的關聯性?
- 與會者中有認識的人嗎?
- 除了社交外還可以做什麼?
如果真的要去了,又心不甘情不願,不妨給自己設定一個最小目標,譬如要「認識一個陌生人」,從小目標開始,就會越來越好。
如果連動機都沒有,還是別去了吧!記住上面說的,擁有「成長心態」,擴大舒適圈的同時,也不需要凡事為難自己。
如果必須出席社交場合
- 準備口袋話題,例如:你怎麼知道今天這活動?
- 幫忙主人張羅、佈置
- 和新朋友聊一個段落後,最後說:「謝謝分享,今天很開心認識您,讓我們保持聯絡。」畫下優雅的句點。
怎樣才能更自信表達自己的需要?
有一天你的肩膀很不舒服,去看醫生。但你的嘴巴卻被膠帶貼住了,手腳也都被綁起來。進入診間,醫生問你哪裡不舒服,你無論怎麼樣都無法用言語或是肢體語言來形容自己的肩膀很痛,怎麼辦呢?
醫生從一開始的疑惑,逐漸成為不耐煩,最後只好把你打發掉。
如果無法說出自己的情緒,就好像在醫生面前卻不能指出哪裡痛一樣,誰還能幫你?
所謂的勇氣,其實是指我們在無法控制結果、無法預測成敗的時候,還是能夠鼓足了力量站出來、向前進。勇敢不能夠保證成功,甚至會帶來挫敗、批評、攻擊、心碎。勇敢的人,不會毫髮無傷,換句話說,勇敢的人不會完美。
你可以怎麼做?
- 盤點自己認識幾種情緒:要能表達情緒,得先從認識情緒開始。
- 分享情緒:我們無法控制結果,鼓起勇氣說出口不能夠保證成功,甚至會帶來挫敗、心碎。勇氣就是在這時形成,試驗我們是否有甘願為了坦率而冒脆弱風險的能力。
💡給不敢說出要什麼的你,3個心理建設和3個行動方案《召喚勇氣》
如何平衡社交需求和獨處時間?
我們天生就對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反應,有些事物容易耗費精力,做完只想回家休息,而有些事情,不僅做的時候很投入,結束後仍覺得精神振奮。
回想自己生活中常見的各種活動,包含上班時的簡報、開會、拜訪、寫程式、做實驗,或者下班後的看劇、讀小說、喝酒、購物,當時的「感受」如何?
是投入的嗎?是否會忘記時間的流逝?
而做完這件事後,你的「精力」如何?
是可以下個行程,還是只想趕快回家,攤在沙發上昏迷?
「好時光日誌」源自《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中提到的練習,我們可以藉由記錄自己平日和感受,更了解自己。
藉由這個過程,你會知道生活上哪些事情為你消耗精力或補充精力,又分別投入不投入,可以依此畫成一個四象限的圖表。
知道自己這台機器怎麼運作後,那就善待它吧!分析一下令你「投入,又能補充精力」的活動各有什麼特點,以後無論求職或者安排休閒的時候,就往有這些特點的活動發展。
💡為什麼喝酒比爬山還累?如果社交總讓你精疲力盡 附「好時光日誌」範本下載
怎樣才能據理力爭?讓自己被看見、聽見?
我認為「勇敢表達需求」幾乎是高敏感內向者的必修課,我們有責任感、又怕掉球的高警覺性,像機器人一樣,一直上緊著發條,連稍微停下來,喝口水都覺得罪惡。
懂得「照顧自己」、「為自己發聲」、「設定界線」,這些都是職場內向者好重要的技能,即使不為我們自己,也為了工作團隊。想想,如果哪天我們被負面情緒淹沒了導致無法正常工作,反而才真的無法幫助團隊,不是嗎?既然這樣,不如在平時就為自己保留一些空間,讓路走得更長久。
《相信你自己》書中詳細說明了「自我照顧」、「為自己發聲」、「設定界線」的具體作法。
💡內向又逞強的我們,該如何拋開小劇場、為自己發聲?《相信你自己》內附「界線劇本」練習
如何建立更有意義和深刻的人際關係?
無論對個人或是企業而言,「人脈」都是最重要的資產,而經營人脈的最佳方法,就是成為樞紐。如果能夠聚集不同領域的人,像座橋梁般介紹彼此認識,媒合所需,便能助人從中獲得價值。
如何成為樞紐?不妨從個人品牌開始,藉由寫書評、分享資訊、辦讀書會等方式,讓自己扮演平台的角色,連結各方人和資源。
💡給內向者:為什麼小團體可能是你職涯發展的阻礙?《突破同溫層的社群人脈學》
職場策略
如何在外向主導的職場環境中脫穎而出?
別羨慕外向者了,外向者也有自己的功課。世界上同樣沒有完全適合外向者的工作,他們需努力靜下來想策略、看無聊的報表,與注意自己是否對人太熱情。
內向只是一種傾向,不要把它當作一種條件或限制。
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與目標,並搭配練習,才有機會接近夢幻工作。
如果理想中的夢幻工作不存在,那就調整自己適應工作吧!
內向者的優勢在哪裡?該如何發揮影響力
無論在國內或者海外求職,如何讓自己「被看見」都是關鍵。畢竟我們身為一般上班族,沒有明星光環,如果不積極讓人知道你是誰、可以做什麼,要怎麼從茫茫人海中脫穎而出?
幸運的是,生活在網路這麼普及時代的我們,除了工作已經漸漸開始走向遠距工作外,連社交也慢慢能夠透過網路,不需要那麼「拋頭露面」。
經營部落格,能夠記錄自我成長、累積作品、學習數位行銷以及認識廠商,進一步得到合作機會。無論是否短期內能夠獲利,都應該繼續經營下去。
這種表達方式,很適合對於社交活動容易感到疲憊的你,可以保留精力,留給其他更喜愛的事物,比如陪伴家人朋友或者閱讀思考。
💡內向者職涯發展很吃虧?善用社群媒體發揮影響力《2030 轉職地圖》
剛換工作,如何在新環境中適應?
上個月公司公布了白金獎的得主,是我的同事大翰。這個獎一年頒發一次,名額稀少,得獎者可以獲得高額獎金以及帶著家人去度假勝地出國旅行的獎勵。得過這個獎的同事即使已經過了數年,都還津津樂道當年旅行中和執行長共進晚餐的回憶。
就我的觀察,大翰不只是位內向者,還非常有個性。即使難得出來應酬聚會,也總是低頭划手機;碰到團康活動,需要跟著比劃動作,甚至會說「I’m too old for this!」(我太老了),接著就低頭做自己的事,不管周圍的人多麼手舞足蹈。
他多年經驗磨練出的技術專業,一出場就能夠讓客戶信服,讓許多同事都尊重他。
跟你分享我觀察大翰和其他內向同事的生存之道:
- 善用遠距工作創造的空間
- 比起開口,動筆可能更容易被看見
- 提早兩分鐘進入會議室
- 交一個朋友
- 善用訊息,完整提問
- 加入一個尊重內向的團隊
💡一定要當嗨咖嗎?面對新環境怎麼適應,內向者在跨國職場的生存之道
內向者如何克服面試?
技巧1:善用「資訊式面談」蒐集情報
技巧2:找一個安全的環境,盡情冒險!
技巧3:嘗試自我揭露!
技巧4:把重點放在你為緊張做了什麼,而不是緊張本身
內向者如何鼓起勇氣、自信表達?
生命有限,有想法就別害羞,趕快分享出去
因為罹患先天性心臟病,從小死亡的陰影就一直圍繞唐鳳。也因此造就了她很早就領悟到,有東西就要趕快分享出去的想法。因為明天和無常,誰先到?沒有人知道。
內向高敏人之中有許多富有責任感,在思考一件事情時,會覺得等想清楚再分享。而對情緒感受敏銳的特質也讓我們害怕浪費對方時間,因此不太願意將草稿或是半成品分享出來。
但唐鳳引用學術圈的一句話「不發表,就消滅」(Publish or Perish),鼓勵讀者把想法放在平台上,讓價值擴散出去。並說:只要我們登出這個世界時,世界的狀況比我們登入的時候要好,人生就很有意義。
內向者可以當業務嗎?
你覺得自己唸錯科系了嗎?或是入錯行了?
想轉行?覺得成本好高,重新開始聽起來很難。
隨著科技進步,每個人的職涯壽命變得更長了,算一算距離退休的日子還很遠,你真的打算一輩子做那份「不對」的工作嗎?或是其實,看似不對的工作中,也有讓你得以發揮所長的地方?
業務是由多項工作任務所組成,譬如維持客戶關係、創造需求、解決問題。我發現自己不喜歡的應酬,只是眾多維持客戶關係中的方法之一。
但我喜歡解決問題,尤其是客戶丟出了一個需求,我需要思考、規劃怎麼達成,中間的過程就彷彿組合樂高積木一樣,可能會被推翻、也許不符所需,慢慢拼湊出想要的樣子。
最後排除困難,達成目的的時候,總是令我有成就感。
發現了這點後,當業務沒那麼令人抗拒了,我要做的就是減少不喜歡的部分,增加喜歡的部分。因此嘗試往軟體業的技術業務邁進。
現在的業務生活,的確少了很多應酬,即使有,也可以選擇參不參加、或是什麼時候要離開,大多數的時候,我能保有下班後的時間。
空閒時,我可以把自己沉浸在影片或文件中,不斷更新每天都有新花樣的產品知識。
內向者是否能夠改變或轉變成外向型性格?
從嬰兒時期就決定了內向氣質
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教授 Jerome Kagan,找來了一群 4 個月大的嬰兒做實驗,觀察他們對於氣球爆裂、彩色物體、錄音等刺激的反應。
教授將對於刺激會嚎啕大哭、奮力揮動手腳的嬰兒歸類在高反應;反之,較無動於衷的,歸類為低反應。研究持續追蹤多年後顯示,高反應的嬰兒,長大後也比較容易成為嚴肅、內向的人。這也是為什麼高敏人經常也是內向者。
再舉一個例子,低反應小孩就像蒲公英,能夠在任何環境下生長;但高反應小孩卻比較像是蘭花,容易枯萎凋謝,但只要放在適當的環境下培育,也會長得又壯又好。
內向者雖然不喜歡出鋒頭,但對於自己真正在意和有熱情的事情卻願意挺身而出。
內向的你在做什麼時充滿熱情,談到什麼話題是能夠一改省話一哥性格,滔滔不絕?仔細觀察、紀錄,把自己擺上正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