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聽書、聽了什麼書:用 Libby 和 Spotify 聽 22 本有聲書的經驗分享 2024

上次更新:20 5 月, 2024
Libby使用完全免費,只需要備有圖書館證即可借閱有聲書

讀者問我都怎麼閱讀,除了紙本和電子書以外,還想跟你分享最近的心頭好:有聲書。目前已經聽了超過十本書,體驗很不錯。除了可以讓眼睛休息,也有一些在閱讀時所沒有的體驗,是意想不到的收穫。

這篇文章,跟你分享為什麼要聽書、如何聽書、聽了哪些書。

為什麼要聽書

讓眼睛休息

這是聽書最大的好處了,如果你跟我一樣工作時需要大量面對螢幕,到了下班後依然要用眼閱讀,其實蠻累的。好在有聲書的出現,讓我們能夠鬆綁眼睛,將輸入媒介換成耳朵。

更融入的閱讀體驗

人家說 Podcast 是一種親密的陪伴,聲音的確能讓我們和對方感到更親近。

許多有聲書的作者,譬如《召喚勇氣》Brene Brown《逆思維》Adam Grant都喜歡在有聲書加上許多聲音表演。可能是語氣、聲調,甚至是哼起歌來。搭配上文字內容,能夠更融入場景,讓閱讀體驗更深刻。

感受作者獨一無二的人格特質

文字畢竟還是隔了一層,但透過聲音表達,每位作者的性格就立體了起來。撇開透過專業配音員配音的有聲書,幾位親自錄音的作者特質都很鮮明。

例如我很喜歡 Brene Brown 的有聲書表現方式,會唱歌、轉換聲調,是書裡面沒有的,就好像彩蛋一樣。讓人感到作者彷彿就在身邊跟你聊天。很可愛、很有互動感。

person reading a book
Photo by Karolina Grabowska on Pexels.com

聽有聲書的優點

不能以「沒時間」當不閱讀的藉口

聽書實在太方便了,你不需要手拿著書本或是閱讀器、眼睛也不需要盯著看,只要有一副耳機,隨時能聽。

不少人是在通勤時聽書的,我則喜歡在煮飯的時候聽書,找到一個你定期會需要重複的任務,思考適不適合拿來聽書?你會發現沒時間不再是藉口。

提升閱讀速度

有些人閱讀速度比較慢、或是容易分心,那麼也許他比較擅長用聽的。另外對於一些有閱讀困難的人來說,有聲書也更適合拿來當作吸收資訊的媒介。

練習聽力、學習語言

該說是幸還是不幸呢?目前中文有聲書的選擇比起英文還是少得多。為了讀到想讀的書,我通常不會等到出中文版,而是直接讀原文。目前英語市場的暢銷書同步推出有聲書的機率其實蠻高的,因此不經意多了許多練習聽力的機會。

有聲書為了講求品質,其實配音員的咬字都很清晰,加上可以自由調整速度及重複,是一個讓自己建立聽英文習慣的好方法。

我如何聽書 1:Libby App

我使用Libby,是一個可以借閱有聲書、電子書和雜誌的 App。

Libby 使用完全免費,只需要將圖書館提供的圖書證資料輸入,即可登入,享用該圖書館提供的資源。

凡是使用OverDrive的圖書館都可在 Libby 上面找到。目前北美超過 90%的公立圖書館使用 OverDrive。我所在的澳洲也有不少 OverDrive 的圖書館。譬如雪梨的City of Sydney LibraryBayside Library NSWCity of Ryde Library等。

台灣的台北市立圖書館台北美國學校圖書館、台北歐洲學校圖書館也在清單上。

我如何聽書 2:Spotify App

身為 Spotify 資深付費使用者,很高興知道 Spotify 進軍有聲書市場了!

Spotify加入有聲書市場 Spotify

一直希望使用者能夠用 Spotify「聽到所有一切」。 ( Everything you listen to, all in one place.)

在串流音樂、Podcast 後,終於也進軍有聲書市場。 目前有超過 30 萬本有聲書。 比美國最大的有聲書平台Audible的 40 萬本少一些。

▋更多、更便宜

目前 Audible 一個月的訂閱費是 AU$16.5(約台幣$320)。 內容包含任選一本書來聽,還有 Audible 原創的內容等。

而 Spotify 的訂閱費是 AU$12.99(約台幣$260)。 除了「本來就有」的串流音樂跟 Podcast。 還外加 15 個小時的有聲書任聽。

這還不是最便宜的方案。 如果是家庭方案的話,一個月只要台幣$70。 (六個人,一個月$AU20.99,台幣$420)

但是只有「家長」(方案發起人)適用。 所以你可以找五個人加入你的家庭,然後獨享這個有聲書服務。

如果你本來就是 Spotify 的訂戶,又愛看書,我找不到不續訂的理由。

▋區域限制 不過 Spotify 有聲書目前還沒有開放到全球。

只在美國、英國、澳洲、紐西蘭、加拿大、愛爾蘭提供服務。 如果你不會瞬間移動,還要再等等。

我聽了哪些書

安靜就是力量

這是一本內向者都該讀的書,談內向的成因、文化,也給內向者如何生活和工作的具體建議。

作者 Susan Cain 是一位作家和律師,她認為現代文化誤解並低估了內向者的特質和能力,在累積許多談判和溝通經驗後,四處演講,也撰寫這本《安靜,就是力量》。

安靜,就是力量》期望讓內向者明白,那些因為內向而產生的自卑其實不必要,而衝突迴避不過是避免杏仁核受到過度刺激的保護機制。善用這些天賦,就能發揮獨一無二的力量。

寫給內向亞洲人在西方職場立足的四個建議《安靜,就是力量》

一週工作四小時

這是一本顛覆傳統上班觀念的書,提倡迷你退休。

你曾經想過退休生活會是什麼模樣嗎?譬如環遊世界、搭遊艇、登陸北極。但等等,為什麼一定要等到退休?我們真的需要一天待在辦公室至少八小時,持續二十年,甚至更久,才能夠換取足夠的金錢,完成夢想?

《一週工作四小時》的作者 Timothy Ferriss 顯然不這麼認為,早在十五年前,就提倡「迷你退休」,並利用網路,達成不在辦公室,也能上班的生活方式。

藉由這本書,他希望我們放棄「先拼命工作,然後退休」這種延遲享樂的想法。現在就起身行動,去實現屬於自己的夢想。可以說我所知道的每一位自媒體、個人品牌作者的書中都有《一週工作四小時》的影子。

治療資訊焦慮症的良藥竟是「無知」?原來忙碌才是懶惰《一週工作四小時》

少,但是更好

這是一本談如何「有紀律地追求更少」的書。

《少,但是更好》教我們過忠於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別人期待你去過的生活

作者 Greg McKeown 是一位管理顧問,也是專準主義(Essentialism)的奉行者。忙碌的生活讓他甚至連老婆進醫院時都在客戶端度過。在錯過自己女兒出生後,他才驚覺自己錯過了最要緊的事。決定重新排序自己的人生優先順序。也整理出一套方法,希望告訴大眾如何做得更少,卻活的更好。

如何有紀律的追求少、活得好的 3 個觀點《少,但是更好》

召喚勇氣

這是一本關於如何培養勇氣和擁抱脆弱的書。

無論面對想要的位子、渴望的職涯或是對象,都需要勇氣。說到勇敢,你腦子裡浮現的是什麼?在讀《召喚勇氣》前,我腦海裡出現的是斯巴達戰士,接著是綠巨人浩克,渾身肌肉、發怒的樣子。兩者都有甘願為了邪惡勢力而冒生命危險的勇氣。

但原來勇氣最原初的意義是「真心誠意說出心中所想」,願意坦率地將真實的感受表達出來、並成為自己真正想成為的人。指的是甘願為了坦率而冒脆弱風險的能力。

本書作者 Brene Brown 是一位社工師以及教授,她的TED Talk《脆弱的力量》至今已經累積兩千萬人次觀看。Brown 和其他撰寫心理學相關書籍的作者最大的不同是,非常幽默風趣、深具個人特色。

我曾聽過她的兩本有聲書,分別是《心靈地圖》與這本《召換勇氣》,非常欣賞她幽默又溫暖的風格,卻不淪為雞湯。將紮實的學術理論用鄰居阿姨的叨念說給你聽,經常令人發笑。

順帶一提,這兩本有聲書都是她親自錄音,當中時常出現紙本書本版沒有的彩蛋,例如唱歌或是爆粗口,推薦給隻身在外打拼,想念鄰居阿姨溫馨碎唸的朋友們。

給不敢說出要什麼的你,3個心理建設和3個行動方案《召喚勇氣》

先問為什麼

這是一本打造產品前都該讀的書,談核心價值。

作者 Simon Sinek 是一位作家,黃金圈法則(The Golden Circle)的發明者。他的 TED Talk 演講影片,至今已經超過六千萬人觀看,是史上最受歡迎的 TED Talk 之一。

這篇文章我以《中途筆記》為例,應用書中重點「黃金圈法則」,跟你分享我的發現。找到自己為什麼的過程,以及這個「為什麼」為什麼重要,以及如何實踐這個為什麼。

從《先問為什麼》談《中途筆記》的為什麼|實踐和心路歷程

心的地圖 Atlas of the heart

這是一本易受情緒困擾的人都該讀的書,幫助我們辨識和談論情緒,與人創造更美好的關係。

《心的地圖》(Atlas of the Heart,暫譯)是 Brené Brown 繼《脆弱的力量》、《召喚勇氣》後的最新著作。不同於前面幾本書強調理論和應用,這本書就像一本情緒字典,帶我們認識 87 種情緒

Brown 曾做過多年的調查,發現大部分的人只能說出 3 種情緒,分別是快樂、悲傷、憤怒。如果對自己的感受沒有清楚的認知,就好像看醫生卻無法說出哪裡不舒服一樣,不僅幫不了自己,別人也幫不了你,更糟的話還會進入死胡同,長年糾結在裡面。

她相信情感流暢度(Emotional Fluency),也就是能否順暢表達自己的感受,是能否擁有快樂、歸屬感、創造力和愛的重要指標。

Brown 認為,只要反覆練習、自我察覺,以後面對複雜感受時,會更知道該用哪些詞彙來形容情緒,接著將感受變成力量,因此出版這本書,期望能幫助大眾更了解自己的感受。

他怎麼又抓狂了?3個步驟挖掘生氣底下的情緒,與人建立真實連結《心靈地圖》(Atlas of the Heart)

深度工作力

這是一本教你找回專注力的書。

作者 Cal Newport 可說是各種職涯、專注力相關話題的專家,曾發表過多本暢銷書,例如《深度職場力》,大膽推翻熱情假設,並佐以實證,鼓勵人們不應該執著於熱情,非常推薦。
另一本《數位深度大掃除》,是有感於周圍的人深受「資訊成癮」所苦,因而研究、訪談,發表了自己一套見解。書中直言「查看你獲得幾個讚跟抽菸沒什麼兩樣」。一語敲醒自以為生活習慣良好、卻被數位工具綁架而不自覺的大眾。
最新著作《沒有 Email 的世界》則破除現代知識工作者以收發 Email 數量衡量生產力的迷思,期望幫助我們避免電子信箱的暴政,創造更平靜、更高品質的工作。
而這本《深度工作力》,出版在《沒有 Email 的世界》之前,可說是一本心法,詳細解釋為什麼要找回專注力、專注力為何重要,以及該如何做回專注力的主人。

知識工作者在資訊爆炸時代突圍而出的 6 個策略《深度工作力》

沒有 Email 的世界

這是一本教你從 Email 海脫身、讓工作變得更流暢的書。

深度職場力》和《數位深度大掃除》的作者 Cal Newport 在《深度工作力》後,發現研究了心法還不夠,因為讀者更需要的是如何實踐,於是誕生了這本《沒有 Email 的日子》。
如果你跟我一樣,每天要收上百封 Email,開數場會議,那 Newport 的方法值得你看看。4 大 Email 使用原則,用有限的專注力換取最高的產出。

總是有讀不完的信?每天收百封信上班族的親身實踐《沒有 Email 的世界》

鬆綁你的焦慮習慣

這是一本讓你看懂焦慮也是一種習慣,以及如何破除迴圈的書。

「你吸毒嗎?」我指的毒不只是毒品和酒精那種毒,也包含生活中的有害物質,譬如焦慮。焦慮是許多人都有的困擾,正逐漸侵蝕我們的生活。
焦慮不只是有害,也是一種習慣。任何習慣的養成都是因為會讓我們得到獎賞,譬如狗狗知道看到球,撿回來,得到肉乾。
《鬆綁你的焦慮習慣》作者 Judson Brewer 是一位國際知名的成癮精神病學家和神經科學家,也是布朗大學正念中心(Mindfulness Center)的研究與創新部門主任。
我們的祖先也知道在野外碰到野生動物,第一件事情是決定要打還是要跑。打獵,就能取得獵物餵飽自己。如果不打獵又跑得不夠快,就會成為獵物,成為別人的食物。
到了現代,各種環境的變化卻讓我們擔心成癮了。焦慮變的像野火,無時無刻都想找生活中的任何東西來燃燒
幸好,人跟動物幾千年以來的演化機制從未改變。只要明白大腦如何運作,就能重新改寫,建立新習慣。

《鬆綁你的焦慮習慣》6 個發現以及 4 個行動方案

逆思維

這是一本關於如何重新思考,幫助自己和別人突破人生盲點的書。

作者Adam Grant是全球頂尖華頓商學院的教授,他一篇關於拖延症的 TED Talk 非常受歡迎,至今已經突破千萬人次觀看。
有感於自己和許多人習慣以最舒適的方式思考,不願懷疑或挑戰自我,而錯事許多機會(譬如他就錯過了投資一門好生意的機會),鼓勵大家要建立科學家思維,打破成規

說服的最佳策略是傾聽、你的意見不代表你《逆思維》

活出意義來

這是一本回答「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的書。

Viktor 是一位精神科醫師,在 1942 年被送進了波蘭的集中營。​
那是個充滿飢餓、酷刑,有毒氣室和火葬場的可怕地方。
​3 年後,他在大多數再也沒有回來的人中,倖存下來。

關進被死亡陰影壟罩的集中營,他卻選擇不逃跑《活出意義來》

Anything You Want

這是一本非傳統企業家的人生智慧。

Derek是一個獨立音樂家。​從小就夢想一輩子玩音樂。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他需要賺錢,餵飽肚子。
​沒有主流唱片公司照顧,他連賣張 CD 唱片都不容易。
​他成立了CD Baby,幫助獨立音樂家們賣 CD。
​直到今天,CD Baby 服務全球數十萬名音樂家。
​為音樂家創造超過 6 億美元的收入。

幫音樂家賺了 6 億美金,他卻不幹了《任何你想要的》(Anything You Want)

奇蹟

這是一本由罹患嚴重腦溢血(俗稱中風),又完全康復的腦科學家所寫的書。

也是我讀Jill Bolte Taylor的第二本作品。在讀完《全腦人生》後,我對於她的經歷非常好奇,接於是著閱讀這本《奇蹟》。
《奇蹟》雖然在網路書店被歸類為自然科普,我卻覺得更像是一本回憶錄,應該歸在心理勵志類,紀錄 Taylor 博士中風後,復原的心路歷程。後來看了英文書名:My Stroke of Insight-A Brain Scientist’s Personal Journey,確實更貼近書的內容。
如果你是因為想了解中風後復原相關資訊而點進來的,這篇文章的尾端有 Taylor 博士給的四十個建議。
如果你不是,這篇文章依然適合你,因為 Taylor 博士將跟你分享在中風後她的看見:任何人都可以透過訓練大腦,讓自己感受到快樂、平靜。

中風痊癒的哈佛腦神經科學家教你如何訓練大腦,活得快樂、平靜《奇蹟》

全腦人生

這是一本從科學角度,談情緒控制的書。

「我就是個性急躁、脾氣不好」
「我就是容易緊張」
「我就是猶豫不決」
「我就是無法不喝酒、抽菸」
明白自己的缺點很好,但你是不是有時候會把缺點拿來當作不作為的擋箭牌呢?哈佛腦神經科學博士破解你的迷思,告訴你:我們隨時都有權利選擇我是誰,以及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Jill Bolte Taylor是一位前程似錦的哈佛腦神經科學博士,卻在事業蒸蒸日上的 37 歲那年忽然中風,左腦被血液淹沒、只剩下右腦,失去語言、文字,花了八年的時間逐漸康復。

別再為成癮找藉口了,哈佛腦神經科學家:你可以控制自己《全腦人生》

澳洲認真使用須知

這是一本澳洲的深度觀察。

雖然人在澳洲生活,卻一直不覺得自己多了解澳洲。也許是因為同事來自世界各國、也許是因為還只是個打工仔,沒有參與過買房、看病、教育、投票等大事,所以一直有種活在一顆泡泡裡的感覺。
《澳洲認真使用須知》的作者二花小姐是位護理師。現任澳洲醫院教育訓練負責人、感染控制與作業安全經理、臨床導師、講師與專欄作者,移民澳洲二十年,對於當地的文化、教育、資療都有深刻的了解。
藉由這本《澳洲認真使用須知》,二花小姐帶你走進澳洲的實際生活,分享她的見聞與思考。

不是旅遊書《澳洲認真使用須知》:給想在澳洲工作、留學、生活的你 旅澳二十年觀察

Headspace 冥想正念手冊

這是一本正念冥想的入門書。

作者Andy PuddicombeHeadspace的創辦人,也當過僧侶。
Headspace 是一個正念冥想的 App,你可以在上面找到處理各種生活挑戰的教學,而對象更是從成人到小朋友都一應俱全。甚至跟星際大戰和芝麻街英語合作,製作適合青少年和兒童的內容。
今天,Headspace 的全球下載量已超過 7000 萬次,一年創造超過 2 億美金的收入。
他不只幫自己走出喪親之痛,度過癌症,也幫助許多人處理焦慮、憂鬱、不孕和各種低潮。
因為 Headspace,許多人不再害怕坐下來,把腦袋放空。
他將冥想和正念帶入主流,改變了數百萬人怎麼面對生活挑戰,讓自己過得更幸福。

一位僧侶,創造年收 2 億美金的 App《Headspace 冥想正念手冊》

ALL IN

這是網壇傳奇Billie Jean King的自傳。

她生涯拿過 39 次大滿貫,但 Billie Jean 的貢獻遠不止於此。
她讓女性網球員不再只能當業餘選手,也能把運動當成職涯。更影響女子網球冠軍獎金從$750 英鎊,漲到 300 萬美金。
如果你關心網球、美國女權運動、LGBTQ+、種族等議題,不能錯過這本書。

從一支 8 塊 2 毛球拍開始的網球傳奇《全力以赴》(ALL IN)

納瓦爾寶典

這是一本天使投資者對財富、關係和知識複利的人生智慧。

Naval Ravikant 9 歲時跟著父母從印度移民美國,一家人日子過得辛苦。 爸爸是藥劑師,但因為學位在美國不被承認,不能執業,只好去五金行工作。
Naval 也曾打過黑工,在貨車後面搬貨。 內向的個性加上移民背景,Naval 的童年沒什麼朋友,下了課就往圖書館跑,書是他最好的朋友,也養成了一輩子的閱讀習慣。
長大後,他成為一位天使投資者,靠著精準的判斷力,早期投資了 Uber 、Twitter 等公司,從此致富。

如何讓人生指數成長?矽谷傳奇的 10 個人生智慧 《納瓦爾寶典》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這是一本談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喜悅的書。

兩位精神領袖接受採訪,回答來自全球上千個關於喜悅的問題。
大家最想知道的,是「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喜悅」。
我們的生活充滿暴力、衝突、天災、虐待、謊言,怎麼可能滿滿正能量?

流亡 60 年,仍在逆境中保持喜悅的 8 個方法《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It’s Not What it Looks Like

這是一本由盲人 Youtuber Molly Burke 親自朗讀的書。

讀完這本書,你會看到她如何將逆境轉化為力量,學習獨特的美妝技巧,還有對失能的看法。

百萬 Youtuber 教你化妝,但是她看不見《It’s Not What It Looks Like》

After the Rain

這是一本如何用寫作轉化創傷的書。

許多人受傷後選擇封閉自己,希望它自動消失。蓋起來,假裝看不見。
傷口不會自己好,如果什麼都不做,只會隱隱作痛。
痛苦可以是一個老師,教我們把絕望化為勇氣。
當我們願意分享自己的故事,不只療癒自己,也給了其他人力量。
我想跟你分享作家 Alexandra Elle 的故事,看她如何「修復自己」,激勵周圍的人,也找到人生使命。

如何用寫作,療癒生命創傷?《After the Rain》

Notorious RBG

這是美國第一位猶太女性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故事。

如何不讓背景限制你的發展?
我們都碰過偏見和障礙,不管是性別、背景、年齡,還是身心狀態。
許多人因為怕得不到認同,選擇沉默或逃避。
但改變不會自己發生。
讀完 RBG 的故事,我希望你得到更多勇氣,去面對生活的不公平,創造想要的改變。

內向者天花板!不恐龍大法官 RBG 如何斷開鎖鏈,帶女性走出牢籠

你聽過有聲書嗎?感覺如何?歡迎分享,或是推薦我你喜歡的有聲書。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